海南威特
| 新闻中心
Image    威特简讯
Image    行业动态

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筑梦非洲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更新: 2019-04-23    浏览: 10564    字体:

    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海外建设团队是第一批“走进非洲”的南网人,他们怀揣着“南网梦”,紧跟“一带一路”步伐,在广袤的非洲大陆行进着筑梦之旅。他们体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甚至遭遇了埃博拉疫情,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暴乱、武装冲突,以“中国速度”优质高效地为加纳、乌干达、几内亚等10余个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的“一带一路”国家立起了一座座铁塔,架起了一条条银线,建设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电力基础设施,这些工程被所在国政府赞为精品工程、标杆工程和民心工程。他们的故事,是南方电网海外开拓之路的见证和缩影。

  我从中国来 代表着中国   

  早在1978年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公司海外建设团队就以援建方式“走出去”建设了布隆迪海外工程项目,至今已过去整整41年,随着中非全面深化合作,他们在2011年再次起航“走进非洲”。

  “刚来加纳,中国超市几乎没有,吃的用的都得从国内带。”2011年,作为布维水电站161千伏配套送出工程项目经理的冯迎春初来乍到,设想了有可能面临的沟通、饮食等各种困难,却没想到最折磨人的竟是“信任危机”。

  “当地没有统一的电力工程技术标准,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大家都拍起了桌子,争得脸红耳赤。”因为不了解,业主方聘请的法国咨询公司处处发难,针对施工技术上的处理,每每提出质疑。那段时间,冯迎春针对每个施工技术难题、疑点,翻查国际技术规范,与国内标准一一对照、推算、论证,拿着一版版推算和技术参照,与咨询公司讨论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在细节中获得更多认可,法国咨询公司才渐渐建立起了对他们的信任。

  几内亚,位于非洲西岸,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堪称“几内亚电力丝绸之路”,是中几两国合作开发的最大水电施工项目,而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配套输变电项目也是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先后投入最多人力物力的海外工程。

  非洲季节分明、景致差别大,旱季一片焦黄,雨季郁郁葱葱,是旅游玩赏者的最爱,但这对搞工程建设的人来说,则是两种不同的考验。

  旱季虽说是一年中最舒服,最适合出行的季节,但对从早走到晚的设计勘察人员谢柳俊来说却截然相反。

  一路要扛近10斤的测量设备,没法带太多生活物资。“每天的勘察路线和长度都是计划好的,加上勘察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复杂情况,需要来回测量特别耽误时间,吃饭就吃国内的压缩饼干,喝水就喝路边的泉水,时间紧的时候最多休息一次。”

  几内亚原始森林遍布,是动物的王国,大猩猩、鹿等野生动物时常穿梭在设定的路径中,很多稀有树林也在塔位上。“一位非洲兄弟曾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同一条路要反复走那么多遍。我告诉他,因为那有一棵千年古树,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最好的塔位,既节省材料也能够避开这棵古树。”谢柳俊说,为了保护原生态环境,在400余公里的线路路径上,他们重新改桩176个,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带到非洲大地。 

  几内亚的雨季降雨量高达90%。不像其他施工待在固定的地方,电网线路施工经常是沿途上百公里,伴有多个施工点。身为项目经理的许明亮只能“流动办公”,顶着大雨在绵延的山地、热带丛林“穿行”是家常便饭,山上植被茂盛,荆棘缠身,即便穿着厚厚的长衣长裤,锋利的刺也会时常扎进衣服里,在身上刮出一道道血口子,再经汗水、雨水浸染,痛痒难受,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每天坚持到各点查看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情况。

  几内亚原是法国殖民地,官方语言是法语,加上当地翻译水平有限,工作沟通过程中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大家熟知的“接地”,翻译却译成了“地上”,“巡视”也被翻译成了“走路”等等。

  为了让当地工作人员尽快掌握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冯迎春针对焊工、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各类工种基础技能开展培训。为了验证学习效果,每次考试,他们先出好中文试卷,然后转译成法语试卷,由于涉及不少专业术语,需和翻译逐字逐句地讨论如何准确翻译,虽然辛苦,但他们仍然迎难而上。

  冯迎春说:“在几内亚,我们代表中国。只有留下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工程,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祖国,对得起非洲人民。”

  20153月,凯乐塔水利枢纽正式投运,几内亚的发电量增至原来的三倍,进入能源自给自足的时代,也让首都科纳克里的许多居民在人生中第一次享受到稳定供电。从夏天只能用电扇到开空调,从停电频繁看不了一场完整的足球赛到2018年“世界杯”每场球赛不落下,几内亚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为了表达感谢,几内亚人民用特别的方式铭记“中国工程”。在该国最大面值2万几内亚法郎新纸币的背面印的就是凯乐塔水电站效果图。中国人承建的电力工程成为他国钱币的图案,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三毛说:一旦踏上这片土地便会爱得彻骨。对于他们来说,非洲就是如此让人着迷、留恋。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异国他乡的这片山水,情不自禁地在手机里保存非洲的照片,饶有兴致地和家人朋友讲述非洲的趣事,甚至会指着那张印有凯乐塔水电站的几内亚法郎纸币骄傲地说,钱币上那两基基塔是自己参与设计、施工的。

  从布维水电站161千伏配套送出工程项目到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输变电项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他们在非洲建设了输配电线路2092公里、各电压等级变电站19座等一大批高质量的电力基础设施,这些工程被所在国政府誉为精品工程、标杆工程和民心工程。

  建一个工程,塑造一个形象;签一个项目,增进一份友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仅在非洲,由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参建的电网项目也在柬埔寨、老挝、泰国等亚洲国家落地扎根。他们披荆斩棘,克服“雷雨交加”、疫情肆虐等被迫停工的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泰国东北部乌隆它尼—沙功那空230千伏输变电线路项目、柬埔寨金边环网第Ⅰ标23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个个艰苦的工程。如今,“中国造”输电网跨越海外天堑,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生离死别”是什么滋味?

  提起非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动物大迁徙,还有贫穷、落后和原始。在非洲的9年时间里,他们踏足东非的原始丛林,西非的荒凉沙漠,南非的高山峻岭,几度濒临危险,惊险与艰辛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交织。最让他们难忘的是在几内亚与埃博拉“擦肩而过”。

  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人类的死亡在西非逐渐有了一个代名词——埃博拉。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国建设团队都纷纷撤离躲避。

  当时,几内亚凯乐塔水利枢纽工程输变电项目及几内亚Conakry城网改造工程已进入最关键时期。

  在当地,大家都谈“埃”色变,“埃博拉主要通过体液、血液传播,那段时间,有个小病小痛去社区诊所拿药,大家都隔空抛药,尽量避免有身体接触。”项目总经理许明亮回忆起在沿街的墙上,随处可见抗击埃博拉的标语和宣传画,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Ebola is real!”意思是说埃博拉是真的!甚至路过沿线的村庄、部落,都会看到身穿“白色隔离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在忙碌着。

  在他们当中,距离埃博拉最近的是谢柳俊。当时雨季即将来临,施工压力也小了,他计划回国探亲。也许是因为长期劳累,在回国前的一个星期,他发了低烧。“刚开始,我没在意,喝了点板蓝根,情况有所缓解了。”直至回国后一周,谢柳俊依然反复低烧,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埃博拉、爆发、出血热,几个词快速地闪进了我的脑海,瞬间头皮发麻,吓出了一身冷汗。”谢柳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南宁市疾控中心将他当成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送到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ICU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谢柳俊说,家人和同事的担心、惦记让他更坚强。他们每天晚上9点都会守在电话机前,等着我向他们汇报自己临睡前的体温。哪怕我晚报了一分钟,或者体温比昨天稍高了一点,都会让他们忐忑不安。

  所幸经过7天的隔离期,谢柳俊最终确诊不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除了埃博拉病毒,非洲的疟疾同样致命,有一句话很形象,“在非洲疟疾高发区,任何的身体不适都可能是疟疾引起的”。咳嗽可能是疟疾,拉肚子可能是疟疾,耳鸣也可能是疟疾……而几内亚正好是疟疾高发区,那里每年都有中国人因疟疾死亡。在几内亚两年多的时间里,项目部基本所有人都得过疟疾,每次发病都发热发冷,痛苦难忍。

  “出了国最感慨的就是我们身处‘和平国家’的幸福。”在非洲,动荡的政局也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暴乱和武装冲突。20139月临近总统大选的一天晚上,谢柳俊、刘小高等人结束了一天的设计勘探任务,在从工地回项目部的途中遭遇暴乱,暴徒们沿街打砸抢烧。当时一群暴徒拿着棍棒朝他们的车子猛砸,企图将他们拉下车。为了分散注意力,同行的两辆车与暴徒展开周旋,兵分两路硬是活生生地冲出了重围,一辆开往附近的中资水泥厂避难,一辆开进了小巷绕远路回市区,这才躲过了一劫。

  “我们谁都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大家都吓傻了,直到暴徒企图拉开我们的车门,大家才反应过来。”当时刘小高死死地拉住车门,守住了最后防线。

  另一辆车上的王玉华和同事则是在中资水泥厂待了整整一晚上,直至大街上没了动静才离开。

  刘小高说,那段时间,民众的恐慌和瘫痪的城市,真是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和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经历了那次暴乱后,几内亚项目部也加强了安全措施,项目部不仅安排当地宪兵在门口把守,野外勘探也配备了保安,还明确规定必须在天黑前回到驻地,减少晚上在外的次数。

  不仅在几内亚,当时乌干达政局动荡不稳,冯迎春和余钺在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132千伏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部隔空经历了一场枪战。

  当时正在进行项目阶段总结会,突然外面响起了一阵阵枪声,“非常混乱,项目部一共100多号人,第一反应就是项目部的大门锁好了吗?”枪战过后,当时冲突留下的弹孔清晰可见,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流弹在空中飞,声音、子弹交织到一块,子弹壳落到我们活动板房顶,有的甚至掉进了我们的房间。”

  埃博拉、疟疾、暴乱、枪战……这些在中国几乎经历不到,他们却把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成故事甚至是当笑话讲给大家听。

  9年非洲征程,有风有雨,有惊有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成了他们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40年后,你还会记得我吗?

  在电网建设中,他们从事的是最基础的工作,把设计图纸变成真实的铁塔线路;同时,也是最艰苦的工作,常年风吹日晒;但也是最关键的工作。这么多年来,现实的环境并没有动摇他们的电网情结,看着非洲大地上亮起的一盏盏灯,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2018年初,几内亚林桑~弗米~康康段225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勘探任务进入了关键阶段,谢柳俊带着勘察组误入了一座不起眼的水电站,他们沿着站址边发现角落上竣工铭牌分别用中文和法语刻着大段文字,虽然字迹已破损模糊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年援建”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ChinoisChinois,你好,你好!” 法语中夹杂着中文的声音传来,一位64岁的黑人老爷爷反复地叫着,手里拿着一些香蕉和野果。原来这位老人是附近的居民,当年参与了水电站的建设,当时才18岁的他每天跟着中国兄弟干活,会一些简单中文。

  在老人的盛情邀请下,谢柳俊他们来到了他家,让大家颇为意外的是,40年前结下的深厚友谊依旧让老人难以忘怀,家里还挂着几内亚国旗、五星红旗和伟人毛泽东的画像。老人回忆起当时中国援建这座水电站的场景以及他和中国兄弟相处的点点滴滴时说,现在水电站仍向周边村落输送着电能。这都要感谢我们的中国兄弟啊!

  谢柳俊听后感慨万千。他想,当地人仍铭记40年前我们国家的电力建设前辈们,今天,我们循着前辈们的脚步继续在非洲搞建设,再过40年,他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没有忘记中国老朋友的还有几内亚康康大学的老校长。

  “70年代,中国人就来帮助我们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现在你们又来啦,看到你们,我们感觉以后用电更有保障了。”老校长领着谢柳俊和同事到各教室参观,详细介绍校区用电情况。

  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中,南网人也将友谊的种子播散在非洲人民的心中。

  “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一恢复建交,中国的电力建设团队就马上来帮助我们,谢谢。”布基纳法索尼杨市长巴索赫马对这样的“南网速度”深表谢意。

  2018710日,中国与布基纳法索恢复外交关系不到2个月,负责前期设计考察的孙明便与同事飞抵布基纳法索,跟合作单位一道对尼扬戈洛科—瓦加杜古225千伏输变电工程现场进行了前期考察,仅用9天的时间便完成了500多公里的线路踏勘及多个变电站的收资调查,并提交了可研成果。该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当地生活生产用电受限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不管是在加纳、乌干达还是几内亚等国家,他们还帮助项目所在地居民提高技能水平、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安全技能,为培养非洲电力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留下了宝贵财富。

  冬去春来,友谊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每逢工作闲暇,大家为周边的学校送去了中国的药品,并细心地用几内亚通用的法文标注使用方法。在几内亚简陋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介绍中国、介绍电网。“看着那些孩子们好奇、惊喜的目光,那一刻,我真正走进了非洲。”穆星宇说道。 

  对当地员工来说,与中国人的合作经历同样让他们难忘。

  在乌干达132千伏伊辛巴水电站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冯迎春与同事通过手把手传帮带、岗前考核等各种有效形式,让乌方员工迅速成长。乌干达员工Martin感慨地说:“和中国朋友一起建设输电线路工程,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们都很享受与他们工作的过程。”

  民心相通,互联情深。团队走到哪儿,光明就到哪儿,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走进了当地人民的心坎,在遥远的国度,用电力丝路搭建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亲爱的爸爸,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说,今天,我被选上了学校的合唱队,上次我画的一幅漫画获了三等奖,真希望这份小小的荣誉能换来你的开心,我就心满意足了。

  希望你下一次回家不要老忙着工作,能和我玩一会吗?

  ……

  这是冯迎春的9岁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

  “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这封信一直没敢给他看。”冯迎春妻子唐伊琳微微一笑地说,这封信是女儿的一篇作文,当看到老师的评语写着“信中流露出对父亲无限思念”时,她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

  对于常年在外的人来说,家永远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海外出差是种考验。”这样的考验不仅是对海外工作的人,对国内的家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最短3个月,最长的1年都没回家,家里的亲人你都见不到,家里的大小事情你都帮不上忙,那种感觉是很难受的。” 

  异国他乡的坚守,对于团队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谢柳俊在几内亚时间待得最长,2013年至2017年的3个春节,他都在异国他乡的工地上坚守着。

  家里孩子和他通电话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爸爸,快回来看看我学到的新本领。”谢柳俊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他就踏上了赴几内亚的飞机。所以他对项目进展的年份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的孩子多少岁,项目就是多少年。”

  谢柳俊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对妻子和孩子的歉疚感越深。

  “他在国外苦,我们更不能拖后腿。”他的妻子梁冰冰说。今年初回国,谢柳俊发现以前事事都依赖他的妻子梁冰冰,竟然可以将家里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心里清楚,妻子的改变并非偶然。最让他欣慰的是调皮的大儿子变懂事了,由于爸爸长期不在家,大儿子经常充当爸爸的角色,参加小儿子幼儿园的亲子活动。 

  20193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客机坠机事件发生不久,冯迎春就接到了妻子从国内打来的电话。此时身处内乌干达结束项目谈判的他,还不知道埃航ET302航班失事的消息,冯迎春妻子唐伊琳虚惊了一场。因为不管是从国内到非洲各国,还是非洲各国间中转,大多都选择在埃塞俄比亚转机,加上非洲通讯不稳定,唐伊琳并不知道冯迎春的行程安排。

  “2015年回家45天,在家吃了8餐饭。”唐伊琳清楚地记着冯迎春每一年回家的日子。即使回国,冯迎春也是忙工作,忙出差,不怎么着家。“离家9年了,抱怨归抱怨,该支持还是得支持,这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从怀孕到生产,从家里装修到孩子教育,唐伊琳将所有全都揽在身上。

  “有时候他老埋怨我,家里的事都不跟他商量。”唐伊琳说,知道他在国外工作很辛苦,家里的事不愿让他再分心了。

  冯迎春也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也许连冯迎春都不知道,刚出国头几年,当地通讯不通畅,为了能多了解他的近况,到送变电公司的宣传栏看新闻成了唐伊琳那几年的一个习惯,“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希望能多了解他在那边的工作、生活情况。”每次她都坚持读完宣传栏上的每一条信息,希望能从中获取他的一点消息。

  “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是我永远的遗憾。”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但许明亮还是选择了“远游”。如今,许明亮对父亲除了愧疚还是愧疚。为了项目推进,许明亮将婚期推迟1年多,为了能看到儿子结婚,直到2012年年底许明亮结婚后,重病的父亲才做了心脏血管搭桥手术。2018年中秋节,许明亮回国休假,又是为了项目推进问题,他提前结束休假又匆匆赶回了老挝,而在他离开的第二天,父亲突发疾病去世了。

  “每天早上,爸爸都会帮妈妈准备好药和水,有很长一段时间,妈妈一醒来想到这些都很难过。”作为家里的独生子,许明亮还来不及整理失去父亲的悲痛情绪,考虑更多的是尽快让妈妈振作起来。

  “对家人越是愧疚的人,也是越有责任感的人。对家人负责,对工作也是一样。”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总经理助理蒙伟国如此评价他们。“每一次海外项目,他们都是主动请缨参加,每一次项目结束,他们都是最后一批离开。”

  一页页纸都书写不完海外项目的艰辛,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并不后悔。正如谢柳俊所说:“做一个项目,就像孕育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我们坚定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的信念,从未放弃过,特别是当看着图纸上的一笔一划变成了一条条银线,一基基铁塔,一座座变电站,这种成就感更加强烈了。”

  后记: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上风雨兼程。

  在南方电网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海外建设团队奋斗的非洲,热带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种名贵木材——黒木,除了稀有,重要的是黑木本身具有非常优秀的特质。黑木横截面和纵切面都展现出美丽流畅的纹理,木质致密而坚硬,扔到水里泡不烂,丢到火里烧不毁,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再恶劣的环境都可以适应。这像极了他们的人生,坚强、勇敢、执着。


海南威特 版权所有 琼ICP备17005315号-3 琼公网安备 46010502000139号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大道16号 邮编:570311 客服专线:4008888088 (0898)68621222
销售热线:(0898)68638888 68665222 65331167   传真:(0898)68647851 68662229
邮箱:hkwt@vip.163.com
地址导航
地址导航